許多人選擇在年後轉職,萬一轉職不成,恐要小心長期失業對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。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及史德林大學研究指出,一般認為不致因人生重大事件而改變的親和力、謹慎、自律、盡責、好奇、富想像力等較正面的「人格特質」,可能因長期失業而日漸消磨。
瑞士蘇黎世大學研究也顯示,在經濟較景氣時失業帶來的心理壓力比金融風暴等「歹年冬」時更為沉重,使失業者的自殺風險比經濟不景氣時高出許多。
【失業比減薪更可怕】
蘇黎世大學團隊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《刺胳針:精神病學》的研究,比較2000至2007年與2008至2011年間,全球63國自殺人口的變化。結果發現,每年有2成自殺者是因失業而尋短,失業自殺者平均人數是2008年金融風暴後因收入減少、負債、隨時可能遭裁員等因素而自殺人數的9倍多。
「儘管在經濟較景氣時失業會比較容易找到新的工作,但失業者自殺率卻較高。」蘇黎世大學精神病學研究員卡洛斯諾特分析,一般認為失業率屢創新高時,自殺率也會隨之飆升,但分析各國失業率波動後發現,無論在金融風暴前後,失業率到達「波峰」的前6個月反倒自殺率最高。諾特認為,對失業者而言,在周遭眾人普遍都「還過得去」時失業,比「大家都混不下去」的狀況更可怕,可能因此逼人走上絕路。
一般認為,失業會提高自殺風險,是因為情緒長期處於憂鬱或焦慮的狀態;南安普頓大學及史德林大學團隊發表於《應用心理學期刊》的研究則顯示,失業者會因「失去身分」而質疑自我價值,進而「轉性」,使某些從小養成、早已根深柢固的人格特質產生變化。
【長期失業導致轉性】
研究人員追蹤約7千名德國成人近4年的就業情形,並與心理學上常用的開放性、嚴謹性、外向性、親和性及情緒穩定性等5項人格特質相比對。結果發現,若轉換工作跑道能「無縫接軌」或待業未超過1年,人格特質不致產生變化。但女性長期失業後,禮貌、和藹、配合度高、寬宏大量、易信任他人等「親和性」特質會逐漸減弱,變得愈來愈「難相處」,而男性的親合性特質雖較不受失業影響,但在失業3年後會明顯減弱,甚至造成惡性循環,使謀職難上加難。
史德林大學管理學院研究員克里斯多福波伊斯指出,失業者會日漸喪失好奇、冒險、求新求變、富想像力等「開放性」人格特質,而男性長期失業後,謹慎、負責、自律、守時、凡事謀定後動等「嚴謹性」特質會逐漸減弱,變得愈來愈不值得被信賴,女性則較不受影響。研究人員分析失業者「自以為」人格特質變化的部分後則發現,女性對責任感等嚴謹性特質的「自覺」程度較高,代表男性不但因失業變得懶散,更糟糕的是還渾然不覺。
文章來源:https://anntw.com/articles/20150215-ZQFo
留言列表